Business v.s. Control
大中華區大老闆突然在季末出現在我們辦公室,氣氛詭譎地躲在小房間裏開整天的會,就見小老闆及小小老闆們全在祕書指揮下進進出出小房間。
怎麼回事咧?根據一位有幸恭逢其盛的同事帶出來的小道消息,是某個產品線的業績在第四季捅出了美金14咪的簍子。
問題出在哪裏?
追本溯原,我們按照經銷商存貨管理流程(是的,我們連經銷商的存貨都要管,因為不能虛報銷售業績呀!這部份擇日才另闢專文來討論唄~)所計算的經銷商存貨似乎是出了錯,與兩岸三地其他兩國諮詢之下,發現對於政府採購專案的處理,只有我們是把配銷商所進的、尚未確認售出給哪個政府單位的貨都算成是銷售業績,對岸及香港則是歸成配銷商庫存。其實若是政府採購專案是以Special Bid(註一)方式進行的,既然客戶已簽約,那麼算成銷售業績是合理的。可是從今年年初開始,為配合政府採購法,我們對於該產品的採購案都是以Marketing Program(註二)模式,由配銷商進大批貨再透過得標的下游經銷商出給最終使用單位。如此一來,由於最終使用者未定,也沒有正式合約,就我們對於業績的定義,這類型交易還只能算是配銷商庫存,不能認列為銷售業績。
因為這樣而導致帳面的庫存量數字看似合理,於是第四季配銷商就被要求要多進些貨,結果該產品線的小老闆卻頻頻抱怨庫存過高,這個美麗的錯誤才突然被發現。緊急把前三季算錯的庫存加回來,配銷商的庫存當場就超過標準水位啦!原本被認為潛力十足的明日之星瞬間就被打成囤貨過高的糟糕倉儲,金雞母光芒褪去不說,還留下個14咪的大洞!這下子不但小老闆,連中老闆、大老闆、大大老闆統統跳起來啦。現在已經是第四季最後一個月,只剩下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去哪找14咪的業績來補這個洞咧?
怎麼辦?這就是Business跟Control之間的拉据。照說,貨物既已出到配銷商家不能退、發票也按時開出、貨款也將收到,為何不能認列業績呢?今天業績已不再是唯一考量了,為了保障股市投資人不會在最後一刻受到類似安隆案爆發的影響,現在美國上市公司的財報都保守得不能再保守了。嗯,至少敝公司是這樣,就算我們有不接受退貨的政策也一樣,客戶沒有讓機器安裝完成,這筆交易的業績還是有可能被扣下來呢!這年頭真是錢歹嘆啊~~~
註一:特殊優惠,最終使用客戶已指定,通常客戶合約已簽或已下訂單,該貨物不能再轉售其他人
註二:促銷專案,通常貨出至配銷商倉庫,再透過下游經銷商轉售給最終使用客戶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